我眼中的上海

时间:2019-10-16 12:55:27 | 作者:佚名

我眼中的上海——幻

今年暑假,我来到了上海,一提到上海,大家就会想到一个词——魔都。为什么人们都称它为魔都呢?我想也许因为它是一个充满了“幻”意的城市吧!

上海的建筑是魔幻的。说起它的标志性建筑,一定会想起东方明珠电视塔,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上海地标了,她就像是一位站在黄浦江边亭亭玉立的少女,让游客们忍不住想多看几眼。然而在上海的陆家嘴还有比东方明珠更别致的建筑呢!它们就是传说中的“厨房三件套”——打蛋器(上海中心)、注射器(金茂大厦)和开瓶器(环球金融中心),这些建筑因为造型独特,长得像厨房工具而被网友调侃。其中上海中心高达632米,它是亚洲第二高楼,仅次于高634米的东京晴空塔。在这里,我仿佛置身于“钢铁森林”里,就像一个小蚂蚁,看着周围什么东西都很大。而到了夜晚,当我坐上了时速高达10米每秒的电梯,来到“上海之巅”(上海中心的顶层观光平台),我顿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巨人,白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变小了,从上往下眺望,华灯初上的上海一下子全部映入我的眼帘,房屋、街道、河流、船只化作星星点点——我感受到了这里的魔力。

上海的夜景是梦幻的。那天我和家人从南京路商业街散步去外滩,突然发现了迎面来了一股人流,像是一个大的方阵,一开始我们还害怕的以为是什么游行活动,后来才知道是和我们一样的游客,在警察有秩序的维持下整齐地经过一个又一个路口,走去外滩边欣赏风景。密密麻麻、人头攒动,会是什么样的景致能吸引这么多人去观看?当我们走上外滩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,对面的高楼一栋栋、高高低低、错落有致、每几栋楼之间都挨的特别紧密,像亲兄弟一样。每幢大楼都用灯光播放着活动宣传,播放着提倡垃圾分类的广告,播放着“我♡上海”的弹幕。江面上,许多快艇、游船掠过,船的光还很亮,就像是给黄浦江装饰上了几只彩灯。黄浦江像一条时代的分界线,外滩这边还保留着许多英法租界时期建立的老房子、十里洋场,而江对面又是另一个时代,放眼望去都是摩登高楼,竟让我不知道自己是处于20世纪还是21世纪。这样的景象既奇幻又梦幻。

上海既是一个古典的城市,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,如果魅力不属于这样的城市,还会属于哪个城市呢?

我眼中的上海——鲜

“民以食为天”,可见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。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有不同的特点,那么上海的菜有什么特点呢?那就一个字——鲜。

来到上海,必须先去吃汤包。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吃到汤包,但我去的这个季节正是六月黄大闸蟹成熟的季节,这时的蟹黄用来做汤包就非常鲜美了。众所周知,螃蟹的精华就在于它的蟹黄,把这种精华又融入到汤包里面,又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?那就可以说是鲜上加鲜了。上海人会吃汤包,他们创造了方法吃汤包,还编出了口诀:“轻轻堤,慢慢移;先开窗,后喝汤。”按照步骤来吃,你就会很“顺利”的吃完这个汤包。

鸭可是家禽中的“甲鸟”:北京的烤鸭,武汉的周黑鸭,南京的盐水鸭,我都吃过,唯独没有吃过的,是上海的鸭。形容上海的本帮菜常用到一个词,那就是“浓油赤酱”,上海鸭的做法就是这样。他们用甜甜酸酸的梅子酱,加上酱油把鲜美的鸭肉腌制成为了一道美食——酱鸭。鸭肉特别嫩,却一点也不腻,深红的颜色,让人食欲大开,作为甜食爱好者的我必须挺它!

上海还有一道经典菜叫做狮子头。别以为“狮子头”这道菜是把狮子的头砍下来红烧着吃,并不是。形象一点来说,“狮子头”是放大版的肉丸子,长得像小狮子的头而已,这个大肉丸子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荸荠,让口感更丰富,嚼起来更爽脆。其他地区的狮子头爱红烧着吃的,但这里的狮子头偏爱清蒸,一只装满汤水的碗里,盛放着一颗可爱的狮子头,这样吃保留了狮子头原本的鲜味,而它和汤的鲜味融到一起时,又是另一番风味。

这个季节的上海已经可以吃螃蟹了。虽然全国人民都喜欢螃蟹,但我觉得上海人尤其喜欢,他们为了吃螃蟹,研制出了许多工具,用来吃不同部位的蟹肉,这么“专业”的吃法,一是为了方便,二是为了一点不剩、吃干净,不浪费任何一点美味。对我而言这样吃有点浪费时间,作为一名吃货,吃任何东西时的节奏都要求快——所以用工具吃螃蟹可能对我不太适合。

上海还有招牌的面食——葱油拌面。小葱在锅里炸香,做成葱油,再与面拌在一起,就成为了一道著名的主食——葱油拌面。葱油的香味,和劲道的面搭配在一起,这不正是所谓的“绝配”吗?

上海的美食还给人一种新鲜感。走在街上几步就会有一个全英文招牌的西餐厅,或者法国餐厅,再走几步又是日本料理店、韩国料理店,几个餐厅之间又会有一个中华美食餐厅。弄堂里有个咖啡店,边上却是卖葱油饼的小店。在酒店里、景区里、展览馆里,也都是中西结合的菜肴,让每一个市民和游客都能吃到来自不同地方的美食。

海纳百川也许正是上绿色作文网wWw.0279.nEt海的魅力所在吧。

我眼中的上海——韵

上海素有东方巴黎的美称,是艺术之都。它的展馆数不胜数,什么美术馆、博物馆、艺术馆、科技馆…今天我就来介绍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展馆——中华艺术宫,她是一个充满韵味的展览馆。

中华艺术宫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改建而成,她的外观就很别致,从正面看过去,她就像一个繁体的“华”字,寓意着中华;她整体的颜色是大红色,代表着东方红,非常夺目。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“江山如此多娇”——中国艺术的文心与诗意主题展,展出了中国改革开发至今近40年中国美术作品、有油画、水墨画、版画、雕塑等等。有画人的,人的样貌和动作、神态,都用精细的笔墨表现了出来,有的人看起来神采奕奕,有的人看起来和蔼可亲;有画风景的,风景里的物体都很立体,使画板作为背景更协和,画家们还费尽心思,把室外的阳光与影子都画进去了,让看画的人身临其境;还有画一件事情的,每个人在干什么,眼神传递出来的讯息,每一个物体都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,都体现的淋漓尽致,就像是在看动画一样。每一幅画都令人赏心悦目。

接下来我要隆重的介绍这里的镇馆之宝了,那就是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。

清明上河图由北宋时期的画家张择端所作。全图长约5米,分为三个场景:汴京郊外、汴河和街市。作画方法有工笔也有写意,色彩有浓有淡。而这里的清明上河图长128米,高6。5米,将原作放大了将近30倍,最特别的是,整幅画分为白天与夜晚,画上的一切都动态的。

城门外是幽深的郊野,城门里是热闹的街市。两边的楼房鳞次栉比,有茶坊、夜店、脚店、饭店、肉铺等等建筑。每一个人的动作都生动形象。几个小顽童在路上嬉戏,你追我赶,不亦乐乎,似乎忘了要回家;拉车的车夫,一个个都在跑路,满头大汗;几个人因为价钱的事吵了起来;一只货船开过桥底卡住,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划船,商讨着渡河的事情;驴,马和骆驼都任劳任怨地拉着车,驮着粮食;还有许多老百姓站在桥上过河,还时不时看一下河里的鱼儿;一位妇女抱着自己的孩子,在河边等船开出汴京……晚上,整个城市灯火辉煌的,有吃饭的、搓麻将的、打牌的、聚会的、提灯笼卖菜的、站在店门口吆喝的,给这一座城市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。历史的画卷居然能跟现代的科技结合起来,那么高、那么长,当日夜循环时美轮美奂。有的人很细致地从画的一头看到另一头,觉得不过瘾,又从出口往回看,仍有些依依不舍,干脆坐下来再慢慢品味。这种韵味不仅仅来自画的本身,还来自于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此的迷人神韵。

作为一名小学生,自然是对科技类展馆比较感兴趣,但当我进入中华艺术宫的大门,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慑。就是在这个地方,把我的脑海里对科学探究的执念完全抛之脑后,让我沉浸于诗和画之中,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,沉浸在古今中外的“韵”中。

我眼中的上海——境

上海是充满“幻”意的城市,是散发鲜味的城市,是具有韵味的城市,那么,上海还有什么特质是吸引我的呢?它的“净”与“静”是我亲身感受到的。

上海是“净”的。走在武康路上,一切就像水彩画里的一样自然:头顶的天空,是湛蓝的;天上漂浮的朵朵云彩,是淡白色的;临街的婆娑梧桐,是深绿色的;宁静的街道,是浅灰色的;西式的房屋,多是乳黄色的,配上了红色的木质百叶窗。而上海是全国首先执行垃圾分类任务的城市,分类垃圾桶又给城市添加了谐和的色彩,人们都为环保行动起来,街道上没有随意扔下的纸屑,整洁的街道使我心情舒畅。黄浦江上波光粼粼,没有漂浮着的塑料包装袋,我想水手在这样的江面航行,也是一种享受与惬意吧。室外是这样,室内也同样如此。大到一个景区、一个陈列馆,小到冷饮店、小吃摊,都干干净净的,一个脚步这么匆忙的繁华都市,是怎样保持这么好的环境,令我感到不可思议。

上海是“静”的。倘若你闭上眼睛,你只会听见汽车从你身边开过的呼啸声,江边轮渡嘟嘟的鸣笛声,风吹过梧桐的沙沙声,小鸟婉转的歌唱和知了的阵阵鸣叫…这些声音是上海的魅力乐章,而当这乐章奏起,会凸显得自己的内心是那样的平静与安逸,原来这就是上海人的小资生活。有一次,行车在城市立交上,我不经意地往桥边一看,发现在高楼林立中有一个“躲藏”起来的中式建筑,它金碧辉煌、闪闪发光,显得非常特别。我们终于找到了它,原来是一座叫做静安寺的庙宇,它被三个现代化的商场包围着,于是呈现出这边的人们欢乐地购着物、吃着美食,而那边的人们虔诚地在叩拜和祈福的景象。它是闹市中的一点静谧,是繁华中的一丝淡雅,是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。

我觉得,这是个古老的城市,会以她的风格闻名遐迩;这也是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,她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,还可以把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带动起来。上海,怎能不是全中国的骄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