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觉醒年代》观后感

时间:2021-08-12 16:21:27 | 作者:刘雨欣

虽千万人,吾往矣!

——题记

在那个动乱的年代,最动人的不是凄美的爱情,而是并肩同行于黑暗中,生逢乱世,即使命运如蝼蚁,但依旧有人心向光明。

《觉醒年代》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,在口碑和制作等方面都收货了一致的好评。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从《新青年》创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。

剧中篇幅最长,最精彩的一部分,莫过于五四运动了。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,引起了全国的公愤,以北京为首的各大高校学生全都站了出来,他们不惧北洋政府的暴力镇压,高举旗帜,激情怒喊,控诉政府的无能。李大钊等人也站在了长辛店的工厂,胡同巷子的巷口,集市口等地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演讲。对外软弱,对内强悍的政府,不断用武力镇压,甚至抓捕了无数爱国的学生。他们的申诉,有谁能听到,他们的苦闷与烦恼,谁能领会。他们虽身在狱中,但他们爱国的心和高尚的品质并没有被磨灭,反而越挫越勇,他们的呐喊声如星星之火一般,瞬间燎原,唤醒了全国人民,唤醒了这头深睡已久的东方雄狮。五四运动后期,工人、商人的加入,更加壮大了力量,最终在全国各方压力下,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逮捕的学生,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。五四运动在整个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描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这也说明了:青年人的力量远比想象的强大。

最让我意难平的人物是郭心刚。作为青岛人,当他得知德国要把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的时候,满腔悲愤无处发泄,竟一夜白头!学生游行示威抗议时,他划伤自己的手臂,用自己的鲜血写下的“还我青岛”的横幅,这是饱含血泪的屈辱,是饱含愤怒的抗争,也是饱含深情的爱国。抗议失败,青岛的命运无法扭转,这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他带着遗憾,带着悲愤,离开了。

他这种刚毅的绿色作文网Www.0279.NeT爱国之情,值得敬佩。胡适的选择,却让人唏嘘不已。新文化运动伊始,他用一篇《文学改良刍论》获得陈独秀的赏识,成为反封建的斗士,新文化运动的先锋。然而,在五四运动中,这个斗士失掉了他的气势。他一心想着学问,认为学术和政治不能相提并论,不可混为一谈。可事实呢?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,根本无从谈学术。在学生运动办得轰轰烈烈时,他提出要把北京大学迁到上海,遭到众人的强烈反对,陈独秀怒而责之:“中国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就是因为,郭心刚太少,胡适之太多!”无可否认,郭心刚和胡适都是爱国的。但胡适却对时局,对自身与国家发展认识不清,希望以一种温和的改良方式来救国。或许也可以说,在当时他选择了冲突最小的那种,但满目疮痍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温和。吾辈青年,当如郭心刚,在家国大义面前,不妥协,不畏惧,不退缩。

在影片中,许多革命者的结局也以字幕的形式交代结局。陈延年、陈乔年脚戴镣铐,满脸血污,但回首的那个笑容,是坚定,是无悔;李大钊被捕,面对死亡威胁,不卑不亢,慷慨待之;邓中夏血洒雨花台;无不令无数人感到惋惜与悲痛,这些青年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唤醒了、拯救了这头东方雄狮。

有人问:“《觉醒年代》有续集吗”?导演说:“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”!我们从任人宰割的“东亚病夫”蜕变成了正在高速崛起的“东方雄鸡”!抗日胜利、新中国成立、“两弹一星”的发射、杂交水稻的研制、“一带一路”的成功等等成就,不都是这些青年的牺牲之下建立起来的吗?这难道不是他们辛苦奋斗的结果吗?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续集吗?

这些青年们不畏艰难,不辜负自己的青春,肩负起这个社会赋予他们的期望与责任,觉醒了这个黑暗屈辱的年代。

吾辈青年,亦当不负青春,不负重任,不负未来!